从“许脏”到许昌,环保监测设备升级换代,守卫碧水蓝天
从最初只能做20多个简单项目的检测分析,到如今进行大气、水质等11大类170多个项目的检测分析;从最初费时耗力的人工检测,到如今使用灵敏度极高的智能化自动监测设备对数据进行即时分析……
1987年,王爱琴从学校毕业后,被分配到市环境监测站。31年来,她见证了环保事业的大发展。当年的市环境监测站,成为如今的市环境监测中心,负责全市的环境监测工作。
从“盼温饱”到“盼环保”,从“求生存”到“求生态”,蓝天白云、清水绿岸、鸟语花香的优美生态环境越来越为人民群众所期盼,污染防治攻坚成为我们必须打赢的硬仗。
最初空气质量监测要靠人工采样,如今可以实时查询
11月5日15时,记者搜索“许昌市空气质量指数实时查询”,网页显示空气质量级别为良,PM2.5浓度为44μg/m3……并温馨提示“极少数异常敏感人群应减少户外活动”。
今天的空气质量怎么样?PM2.5浓度有多高?这样的天气适合锻炼吗?如今,市民只需通过搜索引擎,就可即时查阅当天的空气质量状况。
这些有关空气质量的准确数据,来源于环境监测部门的精密而权威的仪器。
“这些年,我市环境监测经历了一个跨越式发展过程。”市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王爱琴感慨不已,“我刚上班时,只有一些简单的仪器,进行抽样、萃取、分析、对比,最终得出数据。像PM2.5等人们如今已耳熟能详的环保名词,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还无法测算。”
1987年,学环保专业的王爱琴被分配到市环境监测站。那个时候,我市监测空气质量的手段单一,每季度在市区的空气质量监测点连续采样5天,每天采样4次,之后将采集的样品拿到化验室分析得出结果;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,每周采集空气样品3次,然后到化验室分析得出结果;2000年之后,使用空气自动监测系统,技术人员在单位中心控制室就可查看各站点监测数据,每天出空气质量日报。发展至今日,市民可足不出户,通过手机、电脑在互联网上实时查看各站点的空气质量。
环保投入越来越大,打响碧水蓝天保卫战
“现在,我市对环保越来越重视了,开展污染防治攻坚,打响碧水蓝天保卫战。与脱贫攻坚一样,已经成为必须实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。”王爱琴说,她刚到环境监测部门时,设备只有十几台,如今已“鸟枪换炮”,各种环保监测新式设备“上岗”,设备资产从最初的几十万元发展至今日的2800多万元,增长了几十倍。
更重要的是,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,市委、市政府对环保工作越来越重视,污染防治攻坚力度越来越大,环境保护执法执纪力度空前加大,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,环保系统自身能力建设和队伍建设不断加强。
我市打出了一套强力治污“组合拳”,形成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全方位、立体式、持续化推进的高压态势:对138家企业全面实施了停限产措施,累计检查工地4612项次,督查发现环境污染问题1506个;发动群众、机关干部3万余人次参与城市清洁行动;严格落实错峰生产、封土行动、应急减排、大货车绕行分流等措施,开展扬尘污染专项整治,对排查出的扬尘污染源逐项整改……
“我觉得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割裂开来的观点越来越没有市场,我市环境保护工作越来越向好的方面发展。”王爱琴深有感触地说。
良好的生态环境,需要大家共同呵护
每到周末,王爱琴有空的时候会到市区的游园、广场散步。近年来,我市先后建成154个公园、游园和广场,打造82公里沿河绿色长廊、38公里外环防护林带、96公里环城防护林带、30公里生态廊道,新增4处总面积达10万亩的大型生态林海,栽植花木90多万亩,实现了“让森林走进城市、让城市拥抱森林”。
“良好的生态环境,需要大家共同呵护。”王爱琴说,市民在环保建设中的作用相当重要,做些日常顺手可做的环保小事,比如选择公共交通方式出行、少用一次性餐具和塑料袋、随手关紧水龙头、实行垃圾分类等,都是在为环保事业做贡献。
她说,实现蓝天白云常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,污染防治是个大的系统工程,不单单是政府的事,需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,才能更快、更有效地解决环境问题。